
作者: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陈启、马元
日期:2020-7-14
空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似乎大多数人对空气污染可以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一事实充满惊讶,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许多学者即开始研究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目前的观点认为污染空气中如各种酸、碱、胺、酚、苯以及尘埃、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等。当污染物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血液后,就会对血管内皮造成缓慢、持续的伤害,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发生狭窄,血压增高等,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影响心脑供血。也有观点认为空气中的PM2.5可以增加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率。
近期发表在柳叶刀子刊《柳叶刀星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的一项研究表明,无论从低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长期暴露于室外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污染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来自长期开展的前瞻性城市农村流行病学(PURE)研究。总体上,研究发现,直径为2.5微米以下的空气污染物颗粒(PM2.5)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所以心血管事件会增加5%。考虑到全球记录的的PM2.5浓度范围之广,这意味着该研究记录的所有心血管事件中有14%可归因于PM2.5的暴露。这意味着PM2.5已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城市农村流行病学(PURE)群落位置和2009-2011年平均PM2.5的浓度(A)城市农村流行病学社区图。(B)基线是157436名城市农村流行病学参与者3年平均PM2.5浓度的直方图。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从2013到2018年21个国家35至70岁的157436名成年人,包括低、中、高收入的农村城市人口,并统计了这些人口所在地域3年(分别为2005,2010和2015年)的平均PM2.5值,平均为47.5ug/m3。

PM2.5浓度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非线性暴露-反应函数提示,随着PM2.5浓度的增高,发生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中风以及心肌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这其中属中风与PM2.5浓度的密切程度最高 (HR 1·07 [95% CI 1·05–1·10])。

相关亚组分析涉及了个体差异、地域、居住环境、收入高低、吸烟等因素。性别、吸烟史、教育程度及经济状况不同的人群发生由PM2.5导致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即使有差异,这种差异也并不明显,而既往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病人,发生由PM2.5导致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而即便城市中PM2.5的含量比农村高,但是发生PM2.5导致中风的风险反而降低。
之江心学评述:
PURE研究是一项基于21个国家的30-70岁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早在去年9月,柳叶刀即发表了两项基于PURE研究的最新成果。上文主要告诉我们PM2.5浓度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呈正相关,以及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由PM2.5导致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有意思的是,《柳叶刀星球健康》近期还发表了一篇评论,指出中国此次旨在遏制COVID-19疫情的干预措施改善了空气质量,减少了非COVID-19所致死亡,而这一死亡人数的减少可能超过了中国因COVID-19而导致的死亡人数,这似乎与上文遥相呼应。
原文:
Hystad P, Larkin A, Rangarajan S, et al. Associations of outdoor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157 436 individuals from 21 high-income, 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Planet Health. 2020; 4(6): e235 – e245. doi: 10. 1016 / S2542-5196 (20) 30103-0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重中之重学科,技术力量雄厚,科研设备先进,综合实力居省内领先水平,具有鲜明的临床特色。心内科是浙江省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浙江省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和杭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护团队,包括医生50名,技师3名,其中博士20名,硕士29名,正高职称13名,副高职称10名。护理人员70人,副主任护师3名。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方面人才。作为多家知名医学院校的博硕研究生培养基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科室为冠脉、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CRT起搏的国家级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是国内首批且连续8年省内唯一的国家级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为心血管介入领域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心内科专注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以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为特色,能够开展目前所有国内主流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技术全面,包括:冠脉介入诊疗技术(如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血管内超声(IVUS)、冠脉血流储备测定(FFR)、冠脉药物球囊、冠脉内旋磨、冠脉内冲击波球囊、肥厚性心肌病化学消融、冠状动脉瘘封堵等)、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如室上速射频消融、室早/室速射频消融、房扑/房颤射频消融等)、冷冻消融(如室上速冷冻消融、房颤冷冻球囊消融等)、心脏起搏器植入(如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CRT/CRT-D、除颤起搏器ICD、植入术心电记录器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等)、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血栓等。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是科室的主要特色之一,采用先进的三维标测技术,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本科室是国内最早引进先进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的医院之一,开创了国内三维电生理标测指导射频消融的先河。冠脉介入团队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等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成绩斐然,是浙江省内唯一的首批国家级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起搏团队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等方面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心内科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百篇。科室主编多部心电生理专著,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14项、厅局级课题50+项,研究经费400余万元。科室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研成果三等奖各1项。在教学方面,心内科是多所高校的见习及实习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带教工作。教学团队多次获得校级、院级优秀带教老师、优秀教学秘书、优秀教学科室等称号。
心内科始终将医疗质量与安全作为日常临床工作的重点,连续三年获得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奖第一名,成为医院的明星科室。科室将继续秉持”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理念,不断创新,努力提升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