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王邵梅、林敬阳

日期:2020-10-14

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如冠心病和心力衰竭(HF),包括心律失常。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引起的猝死风险增加。据报道糖尿病与窦房结紊乱之间存在关联,缓慢性心律失常很常见。如果糖尿病患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他们也应该增加对起搏器(PM)治疗的需求。需要PM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症状,有时还会因为突然失去意识而受伤。因此,确定此类心律失常在糖尿病患者中是否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常见,并找出此类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因素,以便及时监测并在必要时对暴露于此的患者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当代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关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病率以及后来使用起搏器(PM)进行治疗的需求研究较少。近日,糖尿病领域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旨在探讨调查瑞典国家糖尿病登记处(NDR)中当代2型糖尿病患者与普通非糖尿病人群中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受试者相比,是否对新植入的PM的需求增加。第二个目的是确定增加患者需要PM治疗的风险特征。

主要结果:

1. 在这项人群匹配登记研究中,共有416,247名来自瑞典国家糖尿病注册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从普通人群中选择的2081,235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受试者纳入了199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的随访,直到2013年12月31日。平均随访时间7年。基线时的平均年龄为64.1岁,45.7%的研究人群是女性。在登记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病程为5.5±7.0年,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1±3.5%(54.6±15.0 mmol/mol)。与对照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有更频繁的AMI、AF、CHD和HF病史。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频率,定义为存在房室传导阻滞II或III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较高(Table 1)。

IMG_256
IMG_257

2. 对PM治疗的需求:在随访期间(平均6.4年),患者的发病率(以植入PM/10,000人年表示) 高于对照组, (242.2[236.1-248.4] Vs. (152.5[150.3-154.6];P<0.0001),并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Fig 1)。在未经调整的COX回归风险分析中,2型糖尿病患者在随访期间接受PM的需求都有所增加(HR 1.65[95% CI 1.60-1.69];P<0.0001),根据两个模型调整后:模型1(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出生国) (1.69[1.6 4-1.74];P<0.0001)和模型2(合并冠心病) (1.5 6[1.5 1-1.6 0];P<0.0001)。

3. PM治疗需求的预测因素:关于潜在危险因素的完整信息的97,844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概况如图2所示。所描述的HRs是各个潜在风险因素的每1个单位的变化。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HR 1.08[95% CI 1.07-1.09];P<0.0001)和病程(1.01[1.01-1.02];P<0.0001)、糖化血红蛋白(1.01[1.00-1.01];P<0.0001)、体重指数(1.03[1.01-1.04];P<0.0001)和降脂药物的使用(1.2[1.07-1.35];P<0.0001)和降压药物(1.43[1.23-1.65];P<0.0001)与PM治疗的需要有关,而女性(0.5 2[0.46-0.59];P<0.000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0.99[0.99-1.00];P<0.0001)和舒张压(0.98[0.97-0.99];P<0.0001)与风险降低相关有缺血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1.31[1.24-1.39];P<0.0001)和无此病史的患者(1.60[1.54-1.65];P<0.0001)的风险均增加。

结论:

与普通人群中的对照受试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对PM治疗的需求也更高。这种风险在年龄较大的患者和接受降血脂和降血压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尤其增加,而且似乎也与BMI增加、糖尿病病程较长、HbA1c较高有关。

评述: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瑞典5个高质量的全国性注册管理组织,几乎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并且随访时间很长,增加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该研究提示与普通人群的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对PM治疗的需求也更高。因此,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属于发展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并随后需要进行PM治疗的高危人群。但该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包括研究的观察性质以及对照人群中可能存在的选择偏差。对照组中有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信息缺乏,限制了进一步的亚组分析。

原文:Rautio, E., Gadler, F., Gudbjörnsdottir, S., Franzén, S. & Rydén, L.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Have an Increased Demand for Pacemaker Treatment: A Comparison With Age- and Sex-Matched Control Subjects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doi: 10. 2337/ dc20-0084 (2020).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重中之重学科,技术力量雄厚,科研设备先进,综合实力居省内领先水平,具有鲜明的临床特色。心内科是浙江省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浙江省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和杭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护团队,包括医生50名,技师3名,其中博士20名,硕士29名,正高职称13名,副高职称10名。护理人员70人,副主任护师3名。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方面人才。作为多家知名医学院校的博硕研究生培养基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科室为冠脉、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CRT起搏的国家级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是国内首批且连续8年省内唯一的国家级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为心血管介入领域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心内科专注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以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为特色,能够开展目前所有国内主流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技术全面,包括:冠脉介入诊疗技术(如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血管内超声(IVUS)、冠脉血流储备测定(FFR)、冠脉药物球囊、冠脉内旋磨、冠脉内冲击波球囊、肥厚性心肌病化学消融、冠状动脉瘘封堵等)、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如室上速射频消融、室早/室速射频消融、房扑/房颤射频消融等)、冷冻消融(如室上速冷冻消融、房颤冷冻球囊消融等)、心脏起搏器植入(如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CRT/CRT-D、除颤起搏器ICD、植入术心电记录器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等)、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血栓等。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是科室的主要特色之一,采用先进的三维标测技术,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本科室是国内最早引进先进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的医院之一,开创了国内三维电生理标测指导射频消融的先河。冠脉介入团队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等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成绩斐然,是浙江省内唯一的首批国家级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起搏团队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等方面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心内科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百篇。科室主编多部心电生理专著,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14项、厅局级课题50+项,研究经费400余万元。科室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研成果三等奖各1项。在教学方面,心内科是多所高校的见习及实习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带教工作。教学团队多次获得校级、院级优秀带教老师、优秀教学秘书、优秀教学科室等称号。

心内科始终将医疗质量与安全作为日常临床工作的重点,连续三年获得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奖第一名,成为医院的明星科室。科室将继续秉持”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理念,不断创新,努力提升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