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陶悦、张庆刚
日期:2021-1-18
房颤(AF)是一种对公共卫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心律失常,因为它在老龄化人口中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并与不良后果(包括中风和心力衰竭)相关,死亡风险增加一倍以上。以往报道显示心房颤动与较低的定期酒精摄入无关,在大型meta分析中呈线性增加,在女性中呈J型关系。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酒精可能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直接影响,正如在假日心脏综合征中观察到的那样。急性酒精摄入可引起由窦性心动过速导致的的自主神经不平衡,易诱发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的改变也进一步诱发心律失常。循环心脏生物标志物的肌钙蛋白反映心肌损伤,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通常提示慢性、亚临床壁应力。一项研究表明,这两种生物标志物在与酒精摄入的关系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模式。肌钙蛋白浓度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降低,而NTproBNP呈增加趋势。这种模式是否与AF风险有关还有待证实。在低酒精摄入量的人群中,酒精摄入量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仍存在很大争议。
最近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关于酒精摄入与房颤(AF)的关系,特别是在低剂量情况下。该研究采集了1982和2010之间五个基于欧洲社区的队列中107845患者的基线,收集了经典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突发心衰(HF)的信息,并测量了生物标志物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肌钙蛋白I,分析评估酒精摄入、生物标志物和欧洲人群谱中房颤事件之间的关系。 结果总共有10092名受试者在基线时没有房颤,纳入该研究的分析,如表S1所示。在适当的情况下,研究根据招募期和研究区域对队列进行了分层。


参与者的基线特征由连续变量(25、75百分位)的中位数和分类变量的比例来描述。hsTnI,高灵敏度肌钙蛋白I;NT-proBNP,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在Cox回归分析中,酒精摄入量与房颤事件呈正相关,每天喝一杯酒(12克)的HR为1.16,95% CI 1.11-1.22, P< 0.001。定期饮酒2克/天,可观察到房颤风险显著增加的临界值,如表2所示。

提出了HRs和95%置信区间。该模型使用年龄作为时间尺度,并对性别和队列进行分层。一杯饮料含有12克酒精,N = 91980。酒精摄入类别和饮酒模式之间的联系见图1A-D。在前饮酒者、偶尔饮酒者和每天饮酒最多一杯的个人中,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关联(图1A)。较高类别的酒精摄入与28%(饮用1至2杯以上的酒精)至47%(饮用4杯以上的酒精)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有关(图1A)。与饮酒模式无统计学显著相关(图1B)。这些关联在进一步的多变量调整后没有显著改变(图1C和D)。

图1按类别(A, C)和饮酒模式(B, D)划分的每日酒精摄入量与房颤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图A-B显示了Cox回归模型的结果,该模型以年龄为时间尺度,并对性别和队列进行分层。图C-D还考虑了经典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就业状况和教育水平。房颤事件与酒精类别的总体相关性有显著性,P<0.0001 (A),但与饮酒方式无关,P=0.53 (B)。通过增强模型,房颤事件和酒精类别的总体关联具有显著性P<0.0001 (C),与饮酒方式有显著性差异,P<0.0001 (D)。风险比显示在对数尺度,95%置信区间和p值。一杯=12克酒精。从不喝酒的人是参照对象。总之,与心衰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相比,即使是适量的习惯性酒精摄入(每天1.2杯)也很危险,与房颤风险的增加有关,如下总图所概况。

非线性Cox回归分析显示,因饮酒而发生房颤的危险比(以克/天为单位)绘制在对数量表上(N = 92452)。该模型以年龄为时间尺度,并对性别和队列进行分层。参考值为0 g/d。结论酒精摄入与AF风险呈正相关,不依赖于传统的病理生理学途径,包括NT-proBNP和hsTnI反映的与心肌壁应力和损伤相关的途径。尽管少量饮酒可能会降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该研究观察到房颤发生率在极低的饮酒水平开始时呈明显的线性增加。各种常见类型酒精饮料和饮酒模式的酒精摄入与心房颤动风险增加相关,即使是低剂量。鉴于近期中度饮酒者进行的实验显示:禁酒期后房颤复发的发作减少。该研究发现,即使是低水平的酒精摄入量也可能带来风险, 减少饮酒量的策略可能有利于预防大量的AF病例。
评述:
该研究从大型的汇集数据中,观察到在不同类型的酒精饮料和饮酒模式中,酒精摄入和房颤事件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使在低酒精摄入的个体中也很明显。这种相关性既不能用心脏生物标志物浓度来解释,也不能用随访期间心衰的发生率来解释。心脏生物标志物浓度或HF与酒精摄入量之间的相互作用项无统计学意义。饮酒的数量和模式与房颤的高发生率有关,多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即使没有酒精性心肌病,慢性大量饮酒也与房颤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慢性饮酒通常与其他典型危险因素的高负担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这些是房颤的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可能有助于解释观察到的相关性。在一些观察性研究中,长期饮酒,特别是每天饮酒2次或2次以上,导致AF发生风险增加30%。轻度饮酒与AF发生风险的关系不太一致。有研究发现,每天饮用两杯酒精饮料与房颤风险增加无关。地中海酒精摄入模式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中与AF的高风险没有关联。相反,大型荟萃分析表明,即使是轻度饮酒也可能增加AF。在7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中,kodama等人荟萃分析了14项研究得出结论:戒酒最有利于降低房颤发生的风险。但这些结论,尤其是在酒精摄入量较低的范围内,仍然是不确定的。本研究基于社区的大型研究,发现低酒精含量饮酒已经与房颤发生率的增加有关。该研究观察到饮酒与房颤发生率之间的非线性增加关系,独立于常见的混杂因素。非线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样本量大,该研究有能力检测出即使是每天低剂量的酒精摄入量之间的联系。酒精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饮酒行为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心房颤动的风险。重要的是,在ARIC的研究中,可以证明饮酒者戒酒10年与房颤发生率降低20%有关。在一项随机试验中,戒酒减少了经常饮酒者房颤的复发。该研究没有观察到酒精饮料类型与房颤风险之间的巨大差异。所有这些都与房颤风险增加有关。该研究进一步观察到,酒精摄入与房颤事件的关系与心衰无关。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对象自行报告酒精摄入的类型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偏倚和不准确性,其次随访期间发现的心房颤动病例更有可能是症状性或持续性房颤。部分无症状性心房颤动发作在临床上可能未被发现。最后数据集仅限于整个欧洲的成年参与者。虽然有以上的不足之处,之江心学认为:饮酒可以增加房颤发生,戒酒有利于预防房颤的发作。
原文:
Alcohol consumption, cardiac biomarkers, and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dverse outcomes Dora Csengeri, Ngoc-Anh Spru¨nke r, Augusto Di Castelnuovo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00, 1–8Doi:10.1093/eurheartj/ehaa953 Received 11 April 2020; accepted 10 November 2020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重中之重学科,技术力量雄厚,科研设备先进,综合实力居省内领先水平,具有鲜明的临床特色。心内科是浙江省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浙江省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和杭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护团队,包括医生50名,技师3名,其中博士20名,硕士29名,正高职称13名,副高职称10名。护理人员70人,副主任护师3名。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方面人才。作为多家知名医学院校的博硕研究生培养基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科室为冠脉、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CRT起搏的国家级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是国内首批且连续8年省内唯一的国家级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为心血管介入领域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心内科专注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以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为特色,能够开展目前所有国内主流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技术全面,包括:冠脉介入诊疗技术(如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血管内超声(IVUS)、冠脉血流储备测定(FFR)、冠脉药物球囊、冠脉内旋磨、冠脉内冲击波球囊、肥厚性心肌病化学消融、冠状动脉瘘封堵等)、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如室上速射频消融、室早/室速射频消融、房扑/房颤射频消融等)、冷冻消融(如室上速冷冻消融、房颤冷冻球囊消融等)、心脏起搏器植入(如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CRT/CRT-D、除颤起搏器ICD、植入术心电记录器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等)、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血栓等。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是科室的主要特色之一,采用先进的三维标测技术,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本科室是国内最早引进先进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的医院之一,开创了国内三维电生理标测指导射频消融的先河。冠脉介入团队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等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成绩斐然,是浙江省内唯一的首批国家级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起搏团队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等方面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心内科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百篇。科室主编多部心电生理专著,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14项、厅局级课题50+项,研究经费400余万元。科室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研成果三等奖各1项。在教学方面,心内科是多所高校的见习及实习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带教工作。教学团队多次获得校级、院级优秀带教老师、优秀教学秘书、优秀教学科室等称号。
心内科始终将医疗质量与安全作为日常临床工作的重点,连续三年获得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奖第一名,成为医院的明星科室。科室将继续秉持”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理念,不断创新,努力提升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