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陈小敏、王欢

日期:2020-4-11

人逢喜事,喝点开心酒;失意落寞,喝点消愁酒;朋友好久不见,喝点重逢酒;职场应酬,更是免不了喝酒。更有人说“本是青灯不归客,但因浊酒留风尘”,不得不说,美酒的吸引力也太大了。殊不知,酒精不只是情绪的催化剂,更是房颤的催化剂。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后果不仅局限于症状,还会导致心脑血管事件。临床上已发展出诸多策略来治疗房颤,例如导管消融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律,抗凝药物预防卒中等策略。房颤的诱发因素,诸如年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饮酒、肥胖、睡眠呼吸暂停、心力衰竭等,目前也已得到重视。其中饮酒,尤其是重度饮酒,与新发AF的风险增加有关。以往的研究表明,酒精与房颤的发作存在直接联系。荟萃分析显示,新发房颤的风险与酒精摄入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每周饮酒每增加12g,新发AF的风险增加8%。于是,在医生的告诫下,许多病人不再大量饮酒,但每日少量饮酒,美其名曰“小酌怡情”。事实真的是这样吗?2020年韩国学者发表在《Europace》上的一篇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共纳入9776956名无房颤病史人群,对他们的饮酒模式及饮酒量进行记录并随访,以发生房颤作为终点事件。根据研究定义,患者被分为不饮酒者(每周0g酒精),轻度饮酒者(每周0-105g酒精),中度饮酒者(每周105-210g酒精)和重度饮酒者(每周大于210g酒精)。该研究的终点事件为新发房颤。新发房颤的发病率定义为新发房颤病例数/每1000人每年。新发房颤的风险根据饮酒模式进行分层。该研究还评估了绝对酒精摄入量和每周饮酒量的影响对房颤发生率的影响。

IMG_256
IMG_257

 研究共纳入9 776 956名患者被纳入研究。分别有51.3%、32.1%、9.7%和6.9%的入组者患者被分为不饮酒者,轻度饮酒者,中度饮酒者和重度饮酒者。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研究发现,不饮酒者、轻度饮酒者、中度饮酒者和重度饮酒者的新发AF的发生率分别为2.84%、1.85%、2.21%和2.67%。在多变量分析中,轻度饮酒者患新发房颤的风险最低,因此被设定为参考人群。不饮酒者和中度饮酒者新发AF的风险分别增加8.6% (HR 1.086, 95% CI1.073-1.099)和7.7% (HR 1.077, 95% CI 1.059-1.097)。重度饮酒者出现新发AF的风险最高,为21.5% (HR 1.215, 95% CI1.193-1.238)。当将每周的酒精摄入量设定为连续变量(以克为单位)时,每周每多摄入一克酒精,就会使新发AF的风险增加2%(表2)。将患者按照性别和年龄分层后的亚组分析同样提示每周饮酒量与新发房颤发生率相关(表3)。

饮酒频率同样与新发房颤风险相关。每周饮酒次数与新发AF的发生显著相关。排除年龄、性别等干扰后,与每周饮酒两次的患者(参照组)相比,每周饮酒一次的患者新发AF的风险最低(HR 0.933, 95% CI0.916-0.950),每天饮酒的患者风险最高(HR 1.412, 95% CI1.373-1.453)(表2)。根据性别年龄进行风险分层后,饮酒频率同样与新发房颤发生率相关(表4)。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患者每次饮酒量与新发房颤的关系。每次饮酒的饮酒量与新发房颤没有任何显著性的关联。无论每周饮酒量是否超过210克,饮酒频率与新发房颤的风险均显著相关(表5)。如果饮酒频率相等,则每周饮酒超过和少于210克的人之间新发房颤的发病率和校正HR相似(表5)。相反,当患者按每周饮酒量(每周210克)进行分层时,每次饮酒时大量饮酒的患者出现新发房颤的风险较低

结论:

1、饮酒频率是新发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每次饮酒的饮酒量对房颤的影响最小。

2、分次饮酒以避免暴饮可能不是预防新发房颤的适当策略。

3、本研究中观察到的轻度饮酒的预防效果需要进一步验证。

评述: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它以房颤这个常见疾病为背景,选择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带给我们一些有趣的知识。首先,尽管临床已知饮酒与房颤发生相关,但除了戒酒,临床医生以往并无较为细致的饮酒干预方案。这种依赖于患者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的干预方案效果如何并不清楚。正如上文所说,许多患者改豪饮为小酌,但这就能降低房颤的风险吗。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不!该研究的结果显示,饮酒的频率与房颤的风险相关性极强。这就提示我们,在临床干预中,可能需要对患者进行更加严格的戒酒宣教和管理,这对于房颤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这是一项基于韩国国家医保数据库的研究,其研究样本为东亚人群,这使得该研究的发现可能能够较好的为我国临床工作所借鉴。 该研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信息,具备重要的临床价值。饮酒与新发房颤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无论如何,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考虑对患者说“戒酒,而不是少喝,才能远离房颤。”

原文:Kim YG , Han KD , Choi JI , Boo KY , Kim DY , Lee KN , Shim J , Kim JS , Kim YH . Frequent drinking is a more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than binge drinking: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Europace 2020 Feb;22 (2): 216-224.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重中之重学科,技术力量雄厚,科研设备先进,综合实力居省内领先水平,具有鲜明的临床特色。心内科是浙江省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浙江省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和杭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护团队,包括医生50名,技师3名,其中博士20名,硕士29名,正高职称13名,副高职称10名。护理人员70人,副主任护师3名。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方面人才。作为多家知名医学院校的博硕研究生培养基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科室为冠脉、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CRT起搏的国家级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是国内首批且连续8年省内唯一的国家级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为心血管介入领域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心内科专注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以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为特色,能够开展目前所有国内主流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技术全面,包括:冠脉介入诊疗技术(如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血管内超声(IVUS)、冠脉血流储备测定(FFR)、冠脉药物球囊、冠脉内旋磨、冠脉内冲击波球囊、肥厚性心肌病化学消融、冠状动脉瘘封堵等)、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如室上速射频消融、室早/室速射频消融、房扑/房颤射频消融等)、冷冻消融(如室上速冷冻消融、房颤冷冻球囊消融等)、心脏起搏器植入(如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CRT/CRT-D、除颤起搏器ICD、植入术心电记录器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等)、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血栓等。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是科室的主要特色之一,采用先进的三维标测技术,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本科室是国内最早引进先进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的医院之一,开创了国内三维电生理标测指导射频消融的先河。冠脉介入团队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等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成绩斐然,是浙江省内唯一的首批国家级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起搏团队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等方面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心内科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百篇。科室主编多部心电生理专著,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14项、厅局级课题50+项,研究经费400余万元。科室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研成果三等奖各1项。在教学方面,心内科是多所高校的见习及实习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带教工作。教学团队多次获得校级、院级优秀带教老师、优秀教学秘书、优秀教学科室等称号。

心内科始终将医疗质量与安全作为日常临床工作的重点,连续三年获得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奖第一名,成为医院的明星科室。科室将继续秉持”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理念,不断创新,努力提升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